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山东省文化馆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纪实

2016-09-12来源:国家数字文化网

 

到过济南千佛山的游客,都对山下不远处的一片仿明式古建筑感兴趣,那便是齐鲁文化惠民的龙头阵地——山东省文化馆,该馆建馆已有60年的历史。近年来,得益于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山东省文化馆秉承“工匠精神”,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领域亮点频频。

筑品牌——艺术普及供不应求

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可以说,开展艺术普及,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交给文化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文化馆义不容辞的使命。

6月30日晚,山东省文化馆广场上人头攒动,大气磅礴的铜管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仅震撼了现场的观众,也吸引了路人驻足观望。接下来的小品、相声、快板、诗朗诵、京剧等,几乎每个节目都抒发了热爱党、祝福党的真挚情感,喝彩声、掌声响彻夜空。这是“旗帜更鲜艳”山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新六艺学堂”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现场。

“新六艺学堂”是山东省文化馆重点打造的线下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窗口,内容包括乐、舞、书、画、戏、曲,重在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欣赏的普及,配合已有的培训品牌“山东省群众文化网状辅导体系建设”,共同发挥传承文明、教育群众、引领时尚的作用。在今年的春季培训班上,山东省文化馆还特意开设了初级班和提高班,班次较2015年翻了一倍,共开设了61个班次,内容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每周1000余人上课。由于供不应求,山东省文化馆目前正探索线上培训工作,力争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文化惠民成果。

开展全民公益艺术普及,关键在于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来,这不仅需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来营造氛围,更需要开展大量有特色的艺术培训、文化讲座和展演展示,并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这几年,山东省文化馆坚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开展培训注重有方向、有主题,打造出多项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培训品牌,如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的“齐风鲁韵”传习大课堂,2015年荣获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的“山东省群众文化网状辅导体系建设”,以及“文化齐鲁·和美山东”全省少年儿童大画廊等,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释红利——展演展示受众广泛

组织展演展示活动是公共文化场馆发挥自身效能的“常规动作”,也是民众直观了解文化发展成果的窗口。长期以来,每逢重大节假日必预先安排、精心准备,推出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已成山东省文化馆的工作惯例。尤其是在迁入新馆后,山东省文化馆各项文化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举办的文化活动、展览接连不断。

2016年上半年,山东省文化馆在馆内阵地开展文化惠民活动40多场次,举办、承办各类书画摄影展32场,累计参观、参与量达20多万人次。其中,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下基层系列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先后到农村、社区、军营、工地等“送文化”,并在济南举办迎新春文艺演出和“金猴献瑞闹元宵,笑语欢声迎春到”灯谜会,丰富节日文化生活,弘扬了传统年俗文化。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源于国家近年来的系列政策利好。同时,难逢的政策机遇所带来的红利,又让民众充分感悟到文化发展繁荣的成果。近年来,山东省文化馆自觉肩负起全省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指导策划中心的职责,努力打造具有突出社会影响并具有推广普及价值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带来的红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文明山东从我做起”少年儿童美术书画大展等全省性、导向性、示范性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和文化惠民项目,搞得红红火火,数百万人次参与其中。

根据山东省文化馆的初步统计,近年来,山东省文化馆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国家和山东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多项重大公益活动:承办的首届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共演出节目近7000个,3960场演出累计吸引899万人次的基层群众参加;“中国故事——祥云小屋”文化展示活动获北京奥组委和文化部“最受欢迎奖”;承担或参与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前的演出活动、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游行山东彩车的设计制作和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的迎宾演出、沿街巡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区展示活动以及两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尤其是在山东省承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与第十六届群星奖活动中,承担了组织策划、作品选拔、活动筹备等工作,为“十艺节”的圆满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引领——研究创作成绩斐然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是重要一环。对山东省文化馆而言,组织活动、提供服务固然重要,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聚焦于群文领域的创作、研究同样不可或缺。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馆强化精品意识,不仅做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提供者,更注重做精神生活的引导者。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培训的同时,山东省文化馆引导组织创作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仅在省级以上平台发表、展演的就达上万个,获群星奖等国家政府奖项30多个,获省级政府奖百余个。其中,山东省文化馆工作人员挖掘、编排的山东三大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从乡里民间登上了大雅之堂;创作的《唱起山歌乐悠悠》、《越唱心里越快活》等作品,在全国广为流传。

以近年来山东省文化馆主创的女生表演唱《新绣荷包》、广场舞《幸福像花儿一样》为例。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两个作品以浓郁的山东特色、独特的表现形式、精美的舞台展现打动了评委而获群星奖。这两个作品都经过了两年打磨,《新绣荷包》的主创人员将作品提升与山东文化惠民活动相结合,多次率队赴基层演出,倾听群众的意见,在连续两年的山东省群星奖优秀作品边疆行活动中,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连演多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和好评;广场舞《幸福像花儿一样》获奖后引起了业界对广场舞的热议。在美术创作方面,《诗经》插图,获得由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八部委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一等奖;《柳毅传书》、《晨曦》入选第十、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山东展区一等奖。《山东的农村改革》入选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及展览;《点彩》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国画优秀美术作品展;《八仙过海》、《大舜传说》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山东省民间文学“美丽的传说”创作工程及展览。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传播力,需将科研与创作有机融合。在注重创作的同时,近年来山东省文化馆还承担起全省群众文化理论研究中心的重任,编辑出版了《民间音乐概论》、《群众文化论文集》、《中国古装人物技法》等上百部群众文艺研究、辅导类专著,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历经数年,完成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的编辑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文化馆组织编撰并入选山东省“农家书屋”推荐书目的《文化站长业务手册》,免费发放到山东省每位文化站长手中,成为他们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良师益友。

促均等——“幸福使者”深受好评

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山东省文化馆发挥资源优势,启动“精彩生活 幸福使者”文化志愿活动,为社会上最需要关爱扶助的孤寡老人、农民工子女和大中小学生群体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以传播齐鲁文化为重点,通过文化交流、体验、互动、传习、名家讲画等方式架起文化传播的桥梁,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共建文明生活方式。

5月28日,山东省文化馆内,山东广播电视台小记者团的孩子们正围在“张立大彩写意画”画展前,津津有味地聆听张立教授的艺术欣赏讲座。这是山东省文化馆举办的“精彩生活 幸福使者——名家讲画”志愿服务活动的“六一”专场。

“精彩生活 幸福使者——名家讲画”系列活动,是为了拉近普通群众与高雅艺术的距离而创办的。画展现场,志愿专家团队的知名画家作为“幸福使者”现场讲述自己的作品,观赏者与艺术家零距离接触,带给人们全新的文化体验,新颖的服务模式深受观众欢迎。

仅2016年上半年,山东省文化馆的“幸福使者”就开展了10多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有文化艺术特长的志愿者为敬老院、军队干休所、社区老年人演出慰问送关怀,邀请社区的中老年群众亲临剧场观摩文艺演出,邀请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孩子们与非遗传承人现场互动学艺,为大中小学生开展“名家讲画”,为驻济高校大学生开展文化体验学习,参加文化部“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等多项活动。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参与人群的一致好评,形成了文化志愿者乐于“送”,群众乐于“收”,多方共赢、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趋势。

自2014年启动以来,“精彩生活 幸福使者”组织活动50余场,参与群众达两万余人。今年8月4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山东省文化馆被中央文明办列入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这意味着“精彩生活 幸福使者”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文化志愿服务方式吸引更多的志愿人士做传播文化的“幸福使者”,让群众通过接受文化浸润过上更加“精彩的生活”的目标已初见成效。

助传承——非遗保护持续升温

作为了解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多年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这几年山东省文化馆对非遗的研究持续升温,其探索的体验式传承在全国非遗保护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对于濒危性非遗项目,山东省文化馆启动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濒危的非遗项目及年老体弱的传承人进行全面拍摄、记录,形成档案和建立数据库。由此,大弦子戏、莘城镇温庄火狮子、黑陶烧制技艺等200多个濒危项目得到有效抢救;沾化渔鼓戏、扽腔等310个项目得以恢复,焕发生机。

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非遗项目存续状态良好的区域,山东省文化馆还探索进行整体性保护,共帮助设立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积极鼓励传承人按照非遗传承规律进行生产性保护和衍生品开发,在手工技艺项目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传承基地和生产园区,增强了非遗项目的自身活力,促进了非遗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在非遗保护面临诸多困难、障碍的情况下,山东省文化馆还助力山东有关部门对非遗项目实现法制化保护。2015年12月1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此外,借助“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庆活动,山东省文化馆部署开展的系列展演展示活动,对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山东已创造性地形成了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基地、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非遗保护传承体系,非遗保护正逐渐走上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之路。

截至目前,山东省文化馆共助力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10多万条,山东省内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73项,省级名录751项。2010年、2012年、2014年,山东成功举办了第一、二、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协议签约金额达1279亿元,260多万中外游客参观博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全国性非遗博览交易节会品牌。

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今的山东省文化馆正以“工匠意识”为核心理念,不断探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路径。(山东省文化馆)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