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四川:公共服务提升“催热”文化场馆

2016-08-25来源:国家数字文化网

 

8月中旬以来,记者先后走访四川博物院、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美术馆、四川省文化馆、成都博物院等省内几家大型文化场馆,推出系列报道《文化场馆清凉夏》,关注四川省大型公共文化场馆“清凉不清冷”,甚至火爆的暑期景象。各大文化场馆如何应对这种火爆?暑期结束后,文化场馆是否热度不减?记者特邀各大文化场馆的馆长和院长们进行探讨。

公共服务提升

“催热”文化场馆

主持人:我们走访中发现,暑期几大文化场馆纷纷迎来人流高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李明斌:我觉得是凭借软硬件综合实力的提升。成博位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西侧,再加上舒适的空调陪伴、较高品质的展陈、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设施,每天都吸引了上万名观众来。

何光伦:确实,上周末,省图的人流量创纪录地达到了15000余人,这和场馆硬件和服务的提升有很大关系,以前在老馆,可能一天人流量在1000人左右。

梁时民:除了暑期学生放假之外,很多重磅展览也吸引了人流。

主持人:人多了有没有对场馆运营造成影响?文化场馆如何应对这波“热潮”?

盛建武:在川博的人流构成中,外地来蓉的游客占多数,其中家庭亲子游占近50%比例。这也给博物院运营和管理带来一定压力,如卫生间使用率高、展厅较为拥挤、展厅休息区域的游客较多。为此,我们不仅增加了安保巡逻力量,加大志愿者免费讲解批次,增加语音导览数量,还开展了巴蜀书画兴趣班、蜀绣兴趣班等多种多样的暑期特别教育活动,争取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何光伦:省图的设计是4000个座位,可同时容纳6000人,所以现在省图各个部门都在超负荷运转。为保证安全运转,我们增加了后勤、安保措施,同时不断增加开架图书,开放更多的图书资源,开展系列活动,及时补充志愿者。现在,省图志愿者已经达到1000多人。

赵红川:几大文化场馆“拥堵”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服务范围不够广泛的现状。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应该把握“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变“到馆服务”为“远程服务”,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面、辐射力。文化场馆火爆的背后,既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的改善,也提示我们老百姓文化素质和文化需求的提升。我们需要顺势而动。

长短线结合

暑期结束不“降温”

主持人:在走访中,观众也就停车难、讲解服务不够等问题提出建议。我们如何解决?对于观众如何更好享受文化服务有什么建议?

何光伦:由于整体工程还没有移交,我们的停车场、餐吧、咖啡吧都还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初能够投入使用。很多读者对周一闭馆有意见,这不仅是国际惯例,也是留给图书馆的设备调试、图书整理上架、人员培训的时间,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公众。

盛建武:关于讲解问题,川博现在每位讲解员平均每天讲解4到5批次,除了短暂用餐基本都在讲解中。希望观众在参观前,能对馆藏的重点藏品有基本了解,对文物及文化报以敬畏之心,同时遵守公共场合行为规范。

李明斌:我们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公共交通以地铁为主,快捷、便利。讲解服务设施正在完善之中,除了临展的语音导览已经上线,各展厅的语音导览即将上线,欢迎下载、登录我们的官方服务号。

主持人:能不能透露未来文化场馆有什么值得观众期待?

梁时民:美术馆作为美术欣赏、艺术交流与展示平台,应该把观众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和感情拉得更近,同时要突出自身的独特性。四川美术馆每年都会投入500万元资金用于收藏,未来收藏的路子主要以版画为主,将通过常设展厅分门别类展出。

李明斌:我们接下来将有“盛世天子——乾隆皇帝珍宝”大展亮相,敦煌与丝绸之路、动物标本等主题的展览推出。以后,成博还计划与国内一些著名的文博单位及拥有技术优势的互联网企业合作,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的体验和服务。

盛建武:川博将在9月举办茶马古道主题展览,同时推出5个不同种类的公共教育活动。

何光伦:除了进一步增加新书和文献资源、搞好活动之外,未来川图将进一步加大数字化建设。一方面让馆藏文献资源上网,让大家通过掌上、移动终端足不出户享受我们的服务。另一方面还要起到全省公共图书馆龙头和中心的作用,与各地图书馆共建共享,真正让优质资源和服务惠及全省读者,将省图建设成为全省阅读指导中心、文化传承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