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文化场馆成为“文化乐园”

2016-11-09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合肥)

 

城乡“三馆一站”免费开放

公共文化场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资源的集中展示场所,它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公益性。自2013年以来,我省就将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纳入民生工程。 3年来,全省城乡“三馆一站”基本实现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成为群众寓教于乐的文化乐园。

10月25日,记者来到桐城市大关镇综合文化站,沿着站内开设的文化长廊,看见居民们自己创作的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丰富多彩。 “无论你是想学摄影还是想学乐器,文化站都有人教,阅读室里还有各种书刊杂志,文化站给我们的生活添了不少乐趣! ”居民齐继来高兴地说。现年73岁倪渐友是大关镇旵冲村人,他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喜欢拉二胡,但没有经过专业老师指导,现在镇文化站老年大学开设了二胡辅导班,有专业老师上课,我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的二胡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大关镇文化站站长徐宾告诉记者,大关镇文化站把原有的文艺队、有文艺特长的群众组织起来,组成4支文艺演出队伍,每年在全镇巡回演出达20余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了传承民俗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他们还先后举办“旵冲狮子灯”“旵冲山歌”“十番锣鼓”“说古书”等民间文化活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对外免费开放,每年到电子阅览室上网的人数达3500多人次,到图书阅览室借书、看书人数达3000余人次。同时,他们还开设了老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体育辅导站、业余党校等,为农民提供科技致富信息,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桐城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华五六告诉记者,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14个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累计接待市内外观众140多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时空”文化惠民已成常态。

省文化厅财务处海燕处长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我省共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113个、文化馆120个、美术馆17个、博物馆8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37个,共计1776个公共文化场馆实现免费开放。今年,我省加大了“三馆一站”开放力度,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各级财政部门及时下达资金1.94亿元,确保文化场馆开放后正常运转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保证运行同时,狠抓绩效管理,制定出台了《公共文化类民生工程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强化资金使用效益的跟踪问效。我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进一步丰富了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打造文化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发挥了积极作用。

补足公共文化服务短板

过去,我省公共文化场馆利用率偏低,其中一些地方的公共文化场馆长期处于“冬眠”状况。而今,实施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既提高了公共文化场馆的利用率,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弥补了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的短板。

10月15日上午,在安徽省图书馆,记者看见前来借书办证的市民络绎不绝。图书馆正在举办的红色记忆——经典连环画展,62岁的王家发老人带着刚上幼儿园的孙子来参观展览,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举办经典连环画展,展示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红军长征等历史画面,是很好的启蒙教育读本。我带孙子来参观,就是想让他学习一些历史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

办证处工作人员黄秀云告诉记者:“图书馆免费开放主要包括:一般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自修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每逢高峰期,每天来办证的达数百人,参观和阅览图书的达四五千人。 ”

10月15日下午2时,记者来到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因是工作日,参观的人不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馆免费对外开放,节假日参观的人数很多,为了保证馆内参观秩序,我们实行控制性放行,以保证馆内参观人数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据省地质博物馆宣教处缪蓓蓓介绍,该馆自2014年11月正式开放以来,平均每天接待参观人数达5000多人。博物馆也成为孩子们实施课外教育的学校,让他们在参观中增长了知识和学习的乐趣。

记者了解到,省地质博物馆新馆免费开放后,少数参观者不注意保护展品,导致部分展品很“受伤”。 “恐龙(骨架)的一只脚都被摸骨折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呼吁大家一定要文明参观,注意保护场馆的设施和展品,尤其是博物馆里不少展品十分珍贵,损坏了非常可惜。据悉,该馆每一层都有工作人员值班,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节假日还请一些志愿者到场维护秩序。

合肥科技馆共有7个展厅,在力学、数学及机械等展厅,游客可以参与实验,但一些实验用的弹子球、乒乓球之类的小物品经常丢失或损坏。展厅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免费开放期待文明参观,我们也将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并录制了诙谐版和播音版的《展厅参观须知》,提醒游客参观时注意事项,保护文化场馆的设施和文化展品。 ”

创新服务对接群众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一整套富有中国特色的体制、系统、政策和制度。

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但也有一些偏远的农村或贫困乡镇,由于缺乏活动经费支撑,一些文化场馆常年处于“半开放”状态,有的甚至常年铁将军把门。一些城市的新区少数文化场馆,一年中除了接待任务外,市民自发参观者寥寥无几。少数文化场馆多年来展品几乎不变,文化服务的内容单一,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如何提高文化服务水平?这成为困扰一些文化场馆的普遍性难题。安徽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认为,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以大众文化需求为衡量标准,加大对场馆软硬件投入,提供群众“喜闻乐见”“适销对路”,更接地气、更平民化、更大众化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作为带有公益属性的文化场馆,更应保持公益属性,常态免费演出,有戏才“有戏”,这不仅要提高文艺演出的质量,更要强调文化惠民的重要性。只有不断转换角色定位,主动对接群众需求,才能把这一文化惠民工程做成民心工程。另外,市民在参观文化场馆时也应文明,自觉保护好文化设施和展品。

枞阳县为丰富贫困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积极探索适合贫困地区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路子,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十二五”以来,枞阳县累计投入10亿元,初步建成了县、乡(镇)、村(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完善了乡(镇)、村文化设施建设。每年组织文艺演出、送戏下乡235场以上,送电影下乡2820场以上,送图书下乡3000册以上。完成了全县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269个“农家书屋”和25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站点建设。

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何颂冰处长告诉记者,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我省出台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施意见,重点实施文化 “四扶一加强”行动计划。通过文化设施、人才、活动、项目的扶持,推动公共文化精准扶贫。到2020年,使我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逐步健全,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将得到有效保障。(本报记者 汤超 齐振江 本报通讯员 陈俊)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