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崇明区文化馆积极创建文明单位——把文明“种”进百姓心田

2017-04-01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众所周知,文明是人们的内在意识,它外化为人们的行为和语言。而精神文明建设,依托的正是优秀的文化。区文化馆作为文明创建单位,着力用文化建设,让崇明百姓领会文明的内涵。

文艺下乡文明随行

近年来,新春送文化下乡成为区文化馆的一项“固定节目”,送春联、下乡文艺演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们奔走在崇明的乡镇间,为崇明百姓送去文明。

近年来,区文化馆举办的文艺演出在崇明多个乡镇巡演,演出的歌舞《红灯舞起来》、故事表演《共同的梦》、山歌小戏《劝赌》等节目,受到崇明百姓的一致好评。不少百姓一听到文艺巡演的消息,都早早在演出区等候。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会把‘文明’理念融入文艺演出,用生动的节目来解读文明的内涵。”

建设镇白钥村村民张大伯看到小品《双推婆》,在动情之处留下了眼泪。他说自己不仅是被戏打动,同时也为演职人员的敬业精神所打动。绵绵细雨中,演职员们穿着单薄的衣服,演出一丝不苟,着实不容易。

每场演出持续一个半小时,节目精彩纷呈、形式多样,有民族特色浓郁的歌舞、有接地气的语言情景剧;有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节目、也有赞美新农村新气象的题材。崇明的老老少少在看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艺之美、文明之义。

奔赴基层志愿服务

不仅如此,区文化馆还建立了“文艺联络”制度,将文艺辅导、文艺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送到乡镇、社区、农村、部队和敬老院。

乡镇文广站和机关、企业、军营、社区经常会举办一些演出,由于音响师、灯光师、道具搬运等专业人员非常稀缺,区文化馆专业人员便义务奔赴乡镇村落,为活动帮忙搭建舞台,拉线、试音、调音,保证现场设备安全。

不仅如此,区文化馆还组织演员精心排练,召集主创人员认真打磨作品,将一个个节目细细琢磨、精挑细选,将高质量作品呈现给全区群众,送到镇、村、社区,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演出。大型沪剧《江姐》,方言话剧《瀛洲村来了新书记》,原创沪剧《晚娘》都在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赢得了观众的点赞。

同时,区文化馆的志愿者分成音乐、舞蹈、戏曲等小组,进行下乡辅导,提高社区、乡镇文艺积极分子的业务水平,为乡镇群文活动的成功举办倾注不少心血。

保护“非遗”传承文明

“非遗”作为地方的文化“地标”,常常蕴含着人们对家乡的浓浓“乡情”。保护“非遗”,对崇明百姓增加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间接触发人们内心对文化和文明的认同。

区文化馆近年来致力于崇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崇明俗语、崇明山歌、益智图等7个项目的传承人申报成为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此同时,区文化馆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组织有关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深入到东门中学、裕安小学、竞存小学等学校开展传承活动。

作为“非遗”的崇明山歌,曲调优美朴实,广泛流传于民间,区文化馆曾多次组织力量深入乡村,挖掘和整理出近3000首崇明山歌。2016年12月中旬,崇明山歌《崇明老毛蟹》还登陆江苏启东,在首届吴歌论坛亮相。去年春节,由文化馆举办的“难忘的口福——崇明传统饮食展”上,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类制作的崇明老白酒、崇明糕、崇明甜包瓜、崇明草头盐齑等产品齐齐亮相。

区文化馆工作人员表示,“非遗”对崇明文化传承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构建文明崇明的前提,就是要建设文化崇明。

标签:崇明区文化馆;文明单位 责任编辑:任韧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