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香”梁奇书法展扬州文化馆举行
齐鲁晚报1月9日讯:2017年1月1日,青年书法家梁奇作品书法展,在扬州市文化馆展开。
这次展览由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扬州市文联主办,扬州市书法家协会、扬州书法院承办。共展出68幅书法作品。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双阳先生,扬州市文联主席仲衍书先生,扬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杨小扬先生,扬州书法院院长陈家庆先生,淮安书画院副院长李德会先生,淮安书画院徐为零先生,扬州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硕导徐正标先生等书家出席开幕式。
梁奇表示,举办该展,旨在将自己这些年书法学习的点滴收获拿出来,作一汇报,希望得到前辈、名家、高手的指教,使自己在书途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
座谈会期间,各位嘉宾就本次展览进行了讲话:

我的书法观——梁奇
书法于我,我更愿意说是写字。
上学开始就必须写作业,写作业必须写字,那时老师“要我写”。
突然有那么一天,课后作业在全乡获奖,老师不经意的一句鼓励,使我喜欢上了写字,写字让我快乐,让我很有成就感!从此变成“我要写”。
后来从兴趣变成爱好变成追求,我享受其中的快乐,哪怕是痛苦。
些许是来自泥乡的缘故,直到今天,我身上还有一股土气,土气就是农民本分之气。朴茂、雄强是我书法追求的目标。
从此,我在汉隶中探求,《张迁》《石门颂》《西狭》等经典碑帖成了伴我成长的伙伴,同时,又反哺行书,把碑的笔意融入到行书之中。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泥香”,所谓“泥香”,就是清新、自然、朴质之意,这正是我书法追求的境界。
看我的字,朴素、本分,似土里长出,有朋友鼓励,从土里长出来就是从骨子里长出来,土里长出来的东西,不管什么果,终非空中楼阁,不会是过眼的云烟。
真心希望,我愿意把我这从“泥乡”里长出来的带着“泥香”的字传递给大家。

▪ 李双阳老师:
梁奇的展览从作品的准备,展厅现场的布置,嘉宾云集的开幕式,说明梁奇用了心。
展览的主题“泥香”定位很好,说明梁奇的作品植根传统,来自田间,与扬州的城市特质吻合,初步形成雅逸、野逸和雄逸的艺术特征,涤清了我们的笔墨元素。
梁奇近年来通过对汉碑经典的深入学习,认知、变通,进一步理解了丰富和简约的对立、统一,体现在作品的线条变化、丰富上。梁奇的作品笔墨“厚而清”跃然纸上。
梁奇的书法道路还很长,一是希望梁奇今后继续在对书法本体认知上继续努力,认知的高度决定书写的高度。
二是处理好提与按的关系,处理好丰富和简约的关系,提高笔墨的驾驭能力。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墨分五色”的理解,加强笔墨的感染力。
四是五体兼修,进一步悟化,不断丰富自我。
五是入境书写。
▪ 徐正标老师:
梁奇是扬州青年书家的代表,展览作品五体兼善。通过欣赏梁奇的书法,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书体贯通,来去自由,统一。而且在他身上体现了字如其人的统一,做人厚道,谦恭,作品厚重而灵巧,暗合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是初步形成“生拙”的艺术风格。
对于梁奇今后的书法创作,我的建议是选好方向,着眼将来。进一步在细节上下功夫,以增加作品的丰富性,进一步拙中见巧,厚的基础上求清,由技而道,终成“逸格”
▪ 徐为零老师:
我和梁奇认识时间较长,在给他的文章里我说了我的观点。
梁奇的作品,生、拙之气扑面。梁奇以隶书用功尤勤,从展出的作品看,即使是隶书,但也是不同的形质,更可贵的是梁奇的行草和隶书相互打通,隶书的用笔反映在行草里,使得作品更加厚重。
▪ 李德会老师:
梁奇的篆书挺拔有力,行书与时下的行书也不同,有隶书的用笔,不俗。有思想有想法,看似淡化细节,但又出其不意。希望梁奇今后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使作品更加丰富。
▪ 何业栋老师:
梁奇对待书法的态度虔诚。机关里事务性的工作任务很重,他用别人休息的时间研习书法,而且每年都有针对性的出去游学,从他的作品就可以看出转益多师,真草篆隶行各具特色。
梁奇的隶书和行草的路子很正,说明他对自己书法方向性的选择上是清醒的。
梁奇用笔方圆并收,隶书和行草的有机融合,韵味自现。
梁奇今后的书法道路还很长,希望继续努力。
▪ 解明信老师:
展览作品形式多,书法上的元素交叉,作品厚重又不失灵动。
一个建议:技法上的交叉慎用,避免过早形成格式化,以后还可以再用。
行笔起收进一步细致讲究。
▪ 霍宝华老师:
梁奇有想法,是扬州青年书家的代表,今后扬州的书法要看他。泥香的主题,大气,厚重。
▪ 姜忠明老师:
梁奇书法勤奋,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思考,这决定了今后能走的更远。
梁奇的作品风格统一,一如其做人,祝愿梁奇书法艺术今后走的更远。
▪ 陈家庆老师:
梁奇对书法的追求我们可以从这次展览的很多细节可以看出,用心、用功。这样的青年书家今后要多给机会,可以为扬州书法做得更多。
▪ 王崇斌老师:
梁奇的书法贵在气格。
▪ 张佑平老师:
很惊讶这些作品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刮目相看。我有点好奇,梁奇年纪轻轻写的这么好,今后的路还很长,他怎么写呢?但平时梁奇对书法、对老师的态度又给了我答案,祝福梁奇。
▪ 张汉怡老师:
梁奇的书法开了眼界,扬州书法展还是不少的,但像这样的层次、这样的规模、这样的人气,可以说我是头一次看到。气象大,感受很深。不简单。
▪ 冯错老师:
我和梁奇老师同属80后,我一直有个问题问自己,不要因为90后长大,我们80后就要翻篇。我们如何继续走在前列?我想要从三个方面与梁奇老师共勉:
要想成为一名书家,在40岁之前必须解决3个问题:一是方向,梁奇老师以隶书为主,方向很准;二是名师,这里的名师不是有名头的老师,而是能一生走下去的老师。找到名师知方寸,找到对手定高下。梁奇老师所师法的老师都是高手,这一点我们也不用担心;三是自己的审美。定位尤为重要,不能跟着时风走,梁奇老师这次展览“泥香”的定位就很准。
综上,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不必介意目前的状态,不要介意是否获奖是否入了什么展,关键具备这3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梁奇老师今后的书法会走的更好。
▪ 刘建民老师:
梁奇书法充分体现了“万物皆书法,书法即生活”
▪ 王海峰老师:
梁奇书法朴、厚。与其做人高度一致。
希望梁奇今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为书法是传统文化的具象。
▪ 郑海华老师:
厚重感,自明。认真。泥香。都是梁奇作品告诉我的关键词。梁奇书体打通,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