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文化馆协会(新版) > 行业动态
当"文化"遇上"互联网+" 看马鞍山数字文化馆魅力绽放
为深入实施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2014年马鞍山市文化馆在全国率先启动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被文化部确定为全省独家、全国10个“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全国首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文化馆——马鞍山数字文化馆开馆两月来,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该馆将传统的文化馆从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从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变为数字化服务,由线下体验馆、线上服务平台两部分组成。迄今累计接待市民3000多人次,市民参与体验15000次,通过微信分享展项体验内容9500次。
线下体验:实体互动+实时分享

马鞍山数字文化馆线下体验馆是国内文化馆行业里,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文化线下体验馆,它是一个大型数字化实体互动体验空间,融合采取虚拟场景、裸眼3D、全息投影、影像捕捉、虚拟骑行、微信分享等现代技术手段,向市民提供诗城文化信息展播、诗词吟诵互动、非遗民俗展示、旅游景点漫游、美术书法临摹、电影主角互换、戏剧场景模拟、器乐即时培训、舞蹈体验学习、在线远程辅导……走进这总面积760平方米的体验馆空间,共分设文化驿站、渊源流传、大师指路、诗城漫步、独具匠心、民俗风情、超级主角、舞动青春、经典再现、指尖天籁、远程辅导共11大区域,各式各样的文化“风光”会让你一次次体味着新奇与惊喜。
非遗展示之“民俗风情”、“独具匠心”展区,将马鞍山市本地的非物质遗产通过现代影片制作技术,进行编制与复原,从而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给参观者,同时采用全息投影和3D建模技术呈现裸眼3D功能,对非遗项目和文物进行立体循环展示。
在戏剧体验之“超级主角”、“经典再现”展区内,你可将自己带入影片或照片和经典戏曲中,替代原来经典片段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模仿屏幕中戏曲的演唱表演。
在舞蹈体验之“舞动青春”展厅,你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舞蹈教学片与系统中自定义的角色、着装和样貌进行舞蹈的模仿与学习。
器乐体验之“指尖天籁”展厅,设置了电子化激光琴,这里的其他乐器实物上都贴有二维码,参观者扫码后可以在家中观看教学视频。
在虚拟骑行之“诗城漫步”体验区,参观者能够通过“骑行”的方式游览诗城的名胜古迹。
诗歌体验之“渊源流传”展区,采用了先进的隔空体验模式,工作人员精心制作了与马鞍山有关联的诗人介绍、经典诗词吟诵视频,在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播放、欣赏诗词文化;在书法体验之“大师指路”展区,采用了先进的双屏互动技术,让参观者能够进行名家书法欣赏、选择并根据字帖进行书写临摹涂鸦。
“我感到特别新颖、特别神奇,以前从来没有体验过!我看过之后,可以把这些有趣的、好玩的都保存到微信里面,让我的朋友都来体验这种文化高科技。”在书法体验区,市民赵淑静第一次尝试了“写书法”。写完之后,她拿着手机扫上面的二维码,选择把自己的“作品”保存下来分享到朋友圈。
线上服务:虚拟空间+“私人订制”

线上服务,是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的内容。除数字文化体验馆建成并免费开放之外,线上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也是马鞍山数字文化馆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市文化馆依托市文化馆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为市民提供文化志愿者预约服务、远程即时辅导培训、群众文化活动视频点播、网上展厅、非遗资讯、基层动态和廉政文化网上行等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文化服务,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线上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在展示马鞍山市群众文化活动资源的同时,发掘、整理马鞍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通过互联网全方位再现,使马鞍山市传统的文化馆从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真正意义上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化馆”。
该平台根据市民意愿、需求,设置了“文化需求预约服务”、“文化远程辅导培训”等子平台。只要登录“文化需求预约服务”平台,市民可以预约“挂号”,预约场馆排练、参观活动、展览、教师辅导等,接受预约的对象涵盖市、县区文化馆的所有业务人员和免费开放场馆。登录“文化志愿者远程辅导培训”平台,市民可以向市文化馆业务人员和文化志愿者在线咨询,实现即时辅导、答疑,这一服务也将使得市、区、县各级文艺骨干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畅通。
市文化馆依托“优酷网”和“马鞍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视频点播平台,并通过马鞍山市文化馆网站向广大网民免费开放。这种方式突破了时空界线,实现了群众文化远程辅导便捷化,使群众的终身学习、随时学习成为现实。例如广场舞教学,地处马鞍山市边远地带的农民舞蹈爱好者和文艺骨干,就可以通过该系统远程互动学习,这样,既减少了成本,又避免路途奔波。
“馆长说”:文化艺术普及+趣味性

关于数字文化馆的线上线下结合,马鞍山市文化馆馆长陈学明深切感受到探索之途中的惊喜,“通过扫描二维码等形式,人们可将体验到的内容带回家、分享到网络,激发了马鞍山市越来越多的新生代亲近文化、感受艺术,提高了文化艺术普及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感、体验感。”
陈学明介绍,各种线上服务突破了时空界线,减少了时间、交通成本,在充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有利于解决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导致的文化服务不到位、成效不明显、所给非所求等问题。针对不同人群的爱好和学习需求,市文化馆根据馆内各业务人员专业种类,分别开设书法、绘画、舞蹈、器乐等课程项目,目前已制作上传6部专题电教片,时长达80多个小时,内容有书法、中国画、非遗保护、心理健康讲座等多种类别。
此外,陈学明表示,2016年数字文化馆将进一步挖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横向整合相关文化单位服务信息、纵向延伸至国家中心和县区、乡镇文化服务机构,精心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与集成服务,并且进一步研发大数据分析,更好地了解群众需求,更新完善服务内容,为全国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为文化馆行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供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