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文化馆协会(新版) > 行业动态

汉沽文化馆非遗展厅日前正式对外开放
“抠”出老宝贝 还原历史记忆

2015-11-13来源:滨海时报

文化馆少儿评剧传习班的小学员们在参观展厅 记者 苏里 摄

“这对由汉沽飞镲代表性传承人赵满宗提供的大铜镲是上世纪50年代时使用的,现在这种镲很少见了。”近日,筹备一年多的汉沽文化馆非遗展厅正式对外开放,文化馆非遗中心副主任张春勇说,文化馆希望以展厅为平台,带动更多人加入到传承保护的队伍中来。时报记者 范炳菲

这间位于文化馆4楼的展厅以图文介绍、实物陈列、场景再现、多媒体等手段,多视角、全方位地介绍了汉沽飞镲、汉沽评剧、八大馇、盐母和盐母庙的传说、汉沽逗龙、抢网高跷、汉沽形意拳等非遗项目的形成、演变历程。展厅每日上午9点开放,市民可免费参观。

“这对镲、铙都是67岁传承人赵满宗的父亲过去使过的,别看年代不算太远,得来却不容易。”展厅里,一对已经敲裂的铜铙和一对生锈的铜镲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说起这两件宝贝,张春勇很兴奋——这可是它们首次亮相。

“赵老师家院子里有个破鼓,是个老物件,他一直没舍得毁了,我一回回地去找他,就跟他要了来。”张春勇觉得,兴许是自己对这些老物件的重视,几番去赵老师家“寻宝”后,赵老师终于透露说,自己手里有件老东西。“这对镲一拿出来,我心想,这不是我小时候见过的那种大铜镲嘛。而且寻访过这么多老艺人,这还是第一件保存这么好的。”张春勇介绍说,过去人们把镲、铙敲裂了,就会用破的去天津锣厂换个小的,或者加点钱再换个新的,这种旧物件能保存下来不容易。

“赵老师说,即便是很多电视台采访他时,他都没舍得拿出来,甚至都没给人看过。”最终,赵满宗还是在张春勇“给更多人留些回忆”的劝说下,拿出了这对镲铙。张春勇说,就是这样走访了二三十个老艺人,才把这些展品一点点从老艺人家里“抠”了出来。

旧锣鼓、老照片,甚至手写的评剧剧本,这些展品仿佛打开了许多人的记忆。展厅里的观众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回忆过去。“这些展品很多都是上一代传承人使用过的,有80多年的历史了。向观众展示这些项目是如何形成、发展的,主要是想还原历史的记忆,也给大家一种教育。”张春勇说。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