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文化馆协会(新版) > 行业动态
霍州署廉政文化馆:“戒贪壁”前话曹端
曹端是谁?“戒贪壁”又在何地?曹端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公生明,廉生威”这句著名官箴就出自他之口。“(犭)贪”是一种形似麒麟的动物,是远古传说中的贪婪之兽。曹端的生平事迹和“戒贪壁”如今都能在霍州署廉政文化馆内一睹其详。目前,霍州署廉政文化馆已被省纪委命名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春节长假期间,记者得以置身其中,徜徉思考。
当官不要贪要贪别当官
霍州署衙位于霍州老城内最为繁华的东大街上,是目前为止,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州署衙门,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河南内乡县衙并称“中国四大古衙”,分别代表了古代中央、省、州、县四级行政机构的办公场所,而其中尤以霍州署衙年代最为久远。
霍州署衙始建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元、明、清各代均有修建,现保存建筑为元、明、清时期,其中最重要的署衙大堂为元代建筑。霍州署衙总建筑面积为5.85万平方米,分中轴线、东辅线、西辅线三大建筑群体,一期修缮工程完工后,现有面积已达2.1万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霍州市委、市纪委在署衙东侧专门辟出2000余平方米,开发建设了一个以曹端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馆”,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更加声名远播。
穿过署衙的谯楼、仪门、甬道和署衙大堂,再向右转就是廉政文化馆的大门,春寒料峭中,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推开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块“戒贪壁”,它立在这里也起影壁的作用。影壁上那个叫做“(犭)贪”的动物专以金银财宝为食物,虽然周围已经堆满了金银财宝,但它还想吞食天上的太阳,结果掉下万丈深渊,落得个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相传,这种影壁是朱元璋设计的。朱元璋之所以给衙门设计创立这种影壁,是因为他当过乞丐、当过和尚,是一位出身平民的皇帝,他深知官员不廉洁对百姓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与对政权的危害。所以他当上皇帝后,就下令让各地衙门都要建立这种影壁,意在告诫各级官员:“当官不要贪,要贪别当官”。
走进展馆,各展厅从历朝历代廉政法规、廉政楹联,到清官遗风、廉政典故、贪官警示,内容丰富多彩。
在所展示的古代清官群像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四知先生”杨震、“两袖清风”于谦、“一钱太守”刘宠等。东汉时杨震曾任荆州刺史,有个叫王密的人被他举荐后当了县令。一次杨震路经他举荐的这个人所管辖的县区,这个县令在夜深人静时,悄悄拿了10斤黄金来感谢他。杨震坚辞不受,这个县令便执拗地说:“现在更深人静,无人知晓。”杨震闻之,勃然大怒,厉声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知晓?”杨震因此被称为“四知先生”。
东汉时期,在浙江绍兴有一位清官刘宠。他任会稽太守期间,勤政为民,清廉自律,政绩明显,三年后被调往京城任职。临行前,许多老百姓自发赶来,每人以百钱相赠。刘宠再三推辞,盛情难却,象征性地收了一文钱。当他行至绍兴西小江时,将这一文钱投进了清澈的江水中,以表明自己“一钱不敢拿”的清廉自守志向,被后人誉为“一钱太守”。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贪官总是惩而不绝。对于中国古代惊世权臣和贪官,展览馆也专门设立了展厅。东汉的董卓,北宋的蔡京,南宋的陈自强,元朝的铁木迭儿,明朝的严嵩、魏忠贤,清朝的鳌拜、和珅,民国时期的曹锟等等。这些权臣贪官共同的特点是:地位官职特别高,但贪婪之心也特别大,最终都走向了穷途末路。
廉政文化馆还专门设立了当代展厅,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反腐败斗争中惩办查处的一些大案要案,发人深省……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展馆专门给明初霍州学正曹端设立了一个展室。
曹端(1376—1434年),祖籍山西曲沃,出生于河南渑池,任职山西霍州,一生两度在霍州担任学正(相当于今天地市级教育局长),前后18年,后卒于霍州并葬于此地。
曹端的官阶并不算高,但其著述颇丰,主要有《〈通书〉述解》《〈孝经〉述解》和《四书详说》等十余部著作。在明初被尊为“理学之冠”。特别是永乐十二年,他的弟子郭晟科考中举,被任命为西安府同知,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赴任前他向师傅请教为官之道。曹端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官吏并不惧怕你有多么严厉,但他惧怕你清廉;老百姓并不诚服你有多大能力,但他诚服你处事公道正派。如果你做事公道则老百姓就不敢怠慢你,如果你处事廉洁,下属的官吏就不敢对你欺诈。此话不胫而走,传至山东巡抚年富那里,将之提炼镌刻成碑。于是,“公生明,廉生威”红盛九州,后又被朝廷所推崇,成为对官员训诫约范的官场箴言。
霍州市政协副主席、文物局局长薛有生多年致力于霍州署衙古建筑的保护及开发,对曹端的研究也颇有心得。他认为,曹端官场箴言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抓住了支撑官德构建的两个关键—廉洁与公道。曹端官场箴言的进步之处,还在于它为官德优劣的评价体系引入了两个从未被摆到过台面的群体—胥吏与平民。曹端所提倡“公廉”官箴之所以能被后世所推崇,其意义还不仅仅在于他找到的两块支撑官德建设的重要基石的厚重与精准,更在于他所构建的这个“官德”体系,改变了过去对官员的评价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的纵向体系,通俗点说,就是“皇帝评大臣,大官评小官”的自上而下的考核评价体系,而曹端首次从底层的视角—也就是采取从下对上或者也可以说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官员从“廉洁”和“公道”这两个最主要的方面进行审视,这就使社会对官德的衡量进入了一个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可以衡量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曹端所倡的“公廉”官箴确实具备了推动构建官德与衡量官德双重的历史进步意义。
薛有生强调,曹端官场箴言的可贵之处,更在于他本人不仅仅是“倡导”及他律,而是切实做到了自警与自律,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不论古代与现代,在官场中,知道廉洁与公道重要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甚至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进行深入剖析的也绝非个别,这种情形不但当官的里面有,即使在没有当官的人中也很多。那么,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在倡导“官德”建设,其践行的程度却远远低于民众的期待呢?究其原因就在于“说一套,做一套”的歪风。人人都在说公廉,而恰恰人人又都做不到公廉。而曹端本人却在官场开了一个并不多见的别例。
曹端饱读诗书,推崇孔孟,所著书籍无一不在传布仁爱善行。敦促他人为善,他首先躬行。他在霍州担任学正时,闻知学生王鉴母亲病体缠身,无钱医治,立即赶到家中,探望宽慰。学生张诚父母双亡,和奶奶度日,家境贫穷,几近断炊,曹端也解囊济困。他的仁爱不是嘴上吹出来的泡泡,而是行动留下的足痕。
曹端在《夜行烛》中这样行文,“孝乃百行之源,万善之首。故之君子,自生至死,顷步不敢忘孝”。在生活中他也是这样做人。他恪守孝道,诚敬备至。永乐十六年,曹端的母亲病故。身在霍州的曹端惊闻噩耗,悲伤欲绝。次日,他披发光脚,归家奔丧。一路上身掩草席,餐风露宿,见者无不随之落泪。安葬母亲没多日,他父亲也不幸病逝。曹端在父母墓旁搭棚守孝,自备碓臼,舂米做饭。他五味不食,淡粮充饥,日日如此,一守就是3载。
曹端受命去陕西主管乡试,对身边的从人说:“取士要在公平,譬如盖屋,用一朽木,必弃一良才。”话刚说过,就有人向他举荐朽木。举荐者是当地一位权势要员,按照惯例主考大人不能不给他这个面子。举荐毕,他静候佳音。岂料只候到曹端的一首诗:“天道原是秉至公,受天明命列人中。论才若不以天道,王法虽容天不容。”官员只能作罢,不敢再讨没趣。
宣德九年,即公元1434年。59岁的曹端身染重疴,逝于霍州。叶落归根,本该送归故里河南省渑池县滹沱村安葬,可是曹端却被孤身葬于霍山脚下。此是何故?原来归里安葬,路途遥远,需要花费。一生清廉的曹端连这点积蓄也没有,只能就近掩埋。
正是因为曹端不仅仅用嘴巴、用笔墨倡导公廉,而且用自己的一举一动践行公廉,所以他所倡导的公廉箴言才能真正具备“至理名言”的教诲意义,也才能被后世不断地提起并追念不忘。
导游告诉记者,霍州署廉政文化馆开馆至今,已经接待游客十二三万人次,更是成为当地机关干部、学校学生普及廉政文化的教育基地。“很受震撼,我要把这次参观受到的教育和启迪化成工作动力,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永葆共产党员的公仆本色。”霍州市三教乡的一名乡镇干部参观完廉政文化馆后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本报记者任冬梅 通讯员陈雪琴/文
标签:霍州;曹端;廉政;署衙;杨震 责任编辑:谭佩妮
- 上一篇:沈阳雷锋文化馆开馆
- 下一篇:天津市群艺馆26日将举办视觉作品展览
相关阅读:
- 激浊扬清:习近平引经据典论廉政2015-04-09
- 山西优秀剧目展演“激情五月”2013-05-30
- 原国务院秘书长项兆伦任文化部副部长2013-04-26
- 广东选一县一区试点干部家庭财产公示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