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山东:文化馆提升贡献度

2017-03-27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出人出戏出品牌

山东:文化馆提升贡献度

山东省文化馆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进济南部分小学。

如何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摆在各地文化馆面前的一道课题。尤其在民众文化需求日益多元的当下,文化馆的惠民阵地功能应得到进一步彰显。

记者近日在山东部分地市采访时发现,“贡献度”正成为文化馆工作的热词,各地纷纷围绕民众需求和当地中心工作,开展了系列探索。

展演展示树品牌

济南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马迎春最近很忙。除了日常工作,馆内酝酿多时的“曲山艺海”周周演系列活动将于3月底启动。马迎春介绍,活动旨在通过专家的指导、专业艺术团队的带动,为民间曲艺人才、曲艺爱好者搭建一个充分展示、学习、交流的平台,从而不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活跃民众精神文化生活。

“曲山艺海”只是山东各地文化馆致力于品牌打造的缩影。近年来,山东部分地区文化馆的惠民活动正逐渐由随机走向系统和常态。

同样在济南,山东省文化馆2016年起开始探索“百姓大舞台”,在每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邀请非遗传承人展演全省优秀非遗节目,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山东省文化馆馆长王衍良介绍,从今年起,“百姓大舞台”将实现每年5月至10月常态演出,增强文化馆的吸引力,打响知名度。

在东营,“黄河口之春”已成为当地民众耳熟能详的文化活动品牌。2016年,东营全市各县区联动,联手打造“黄河口之春”,东营市文化馆牵头带领各县区组织专场演出并开展互动交流展演,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当地民间文艺团体的积极性,吸引数千名文艺爱好者参加。

在烟台市,当地推出的“乐民工程”充分利用先进的硬件设施优势,打造“大剧院—小剧场—文化广场”融为一体的文艺演出平台。秧歌大赛、合唱艺术节、少儿器乐大赛……烟台市文化馆馆长解维力说,系列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的距离,也让群众实际感受到文化事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文艺创作求精品

推动群众文艺创作,是文化馆的使命与责任。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近年来山东各级文化馆的文艺创作正逐渐向精品化转型。

在济宁市,利用曲艺资源丰富的优势,济宁市文化馆着力打造主题鲜明、地域特色浓厚的群众文艺作品。其中,根据闵子骞传说和历史资料编创的山东清音《孝贤劝父》,获山东省文艺最高奖——“泰山文艺奖”;以当地非遗项目创编的广场舞《圣地祥板》,获山东省首届健身广场舞大赛二等奖;该馆参与创作的音乐作品《山东梆子腔》,更是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在德州市,以演促创已成为新的发展模式。德州市文化馆于2016年策划组织首届德州市民间文艺会演,要求各县区选拔新创作品参加展示,并给予一定的荣誉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基层的创作热情。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认为,群众文艺精品的出现,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加大对群众文艺团队的培育扶持力度,如此才能激发文艺团队创作演出热情,引导广大群众自我展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补足基层文化惠民短板提供重要补充。

她介绍,目前山东省级层面已经研究制定了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创作及评奖办法,将进一步加大对全省群众文艺创作奖励支持力度,并对创作、提升、参评、惠民等关键环节作出详细规定,全链条打造、提升群众文艺精品。

人才培养成体系

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包括多样的培训;另一方面则是文化馆捉襟见肘的人才队伍,很矛盾。”青岛市文化馆馆长陆玲认为,当前提升文化馆的贡献度,需要在培养人才上多下功夫。

“国家、山东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相关标准,都对加强文化队伍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李国琳说,文化馆作为文化队伍培训主阵地,首先自己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好自上而下的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

为弥补人才力量不足,山东部分文化馆开始向社会力量“求援”。

在东营市,当地近年来多次举办“群文之星”才艺大赛,将群众中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会文艺人才资源库中。针对创作人才缺乏短板,潍坊市出台《关于激励业务干部加强群众文艺创作的管理办法》,把创作纳入业务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同时鼓励社会文艺人才参与馆内的创作。

李国琳介绍,2016年,山东先期对11个市的1200多名文化站长进行了培训。今年4月将继续实施培训计划,对其他6个市的文化站长进行培训。同时,山东还将对全省各级文化馆、图书馆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轮训。她认为,围绕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现在基层文化馆尤其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辅导能力的团队。为此山东将进一步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各地文化馆作为文化志愿服务牵头组织单位,在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加强培训、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增强文化志愿者服务能力。(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