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文化馆协会(新版) > 行业动态

四川省达州市文化馆打造传统川剧绝活

2015-01-28来源:中国文化报

 

多种元素演绎不一样的“滚灯”

《细娃滚灯》排练现场。 (达州市文化馆供图)

本报实习记者 付远书 通讯员 吴 胜

滚灯是和变脸、吐火齐名的川剧绝活之一,表演者要把点燃的油灯顶在头上,再做翻跟斗、钻板凳等几个招牌动作,过程诙谐搞笑、刺激紧张。在第四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和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上,由四川省达州市文化馆精心打造的儿童舞蹈《细娃滚灯》大放异彩,一举获得了四川省“群星奖”舞蹈类比赛一等奖。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扶持地方戏剧,而如何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则成为戏剧人思考的方向。作为一门传统艺术,《细娃滚灯》是如何打破陈规、技压群雄的呢?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川剧绝活不能只“透气”

据了解,滚灯作为川剧绝活之一,在表现载体上,一直没有突破,只能在有限的《皮金滚灯》等经典老戏中“透透气”。如何让这一绝活有更多演绎形式,着实让达州市文化馆馆长方江“头疼”了一阵子。

“提到诙谐幽默,达州的巴渠童谣也充满谐趣,骨子里的机灵劲儿和幽默感可以说跟滚灯一脉相承,于是我们想到了以不同艺术形式的穿插交融作为突破点来编排滚灯。”方江说。

在第四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舞台上,十几个画了丑角脸谱、俏皮可爱的“细娃”子,伴随着巴渠童谣的稚嫩童声,在细长的板凳上戏耍“作怪”,台下观众被逗笑得合不拢嘴。除此之外,《细娃滚灯》还融合了竹乐器等多种艺术元素,使滚灯这门经典的传统绝活再次焕发生机。

留守儿童展风采

台上嬉笑成群,但台下的“细娃”子们可吃了不少苦头。表演《细娃滚灯》的十几名小演员,全部是达州市达川区的留守儿童。据达州市达县真佛山文武学校校长张相勇透露,这些孩子的爸妈都在外地工作,一年半载见不着面,跟爷爷奶奶基本没话说,性格很孤僻。

而对于孩子们的变化,学校老师董鹏飞更是看在眼里:“这些孩子真的很能吃苦,很多高难度动作,即使从零基础学起,他们也能很快学会。通过排练节目,他们也变得开朗起来,获奖后,更是有了自豪感。”

节目彩排期间,一位专程坐飞机回来看孩子的包工头父亲动情地告诉记者:“孩子在这期间的成长,是我们做父母的所给不了的。”

“《细娃滚灯》让我们看到了留守儿童的风采,只要引导得当,乡村青少年也可以成为文艺创作的主力军。”方江说。

新闻推荐